城市黑臭水體不僅給群眾帶來了極差的感官體驗,也是直接影響群眾生產生活的突出水環境問題,國務院頒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到2020年,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的控制性目標。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已經成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工作的重要內容,然而,由于城市水體黑臭成因復雜、影響因素多,整治任務十分艱巨。
一、城市黑臭水體問題主要有4大原因:
(1)點源污染:排放口直排污廢水·合流制管道雨季溢流、分流制雨水管道初期雨水或旱流水、非常規水源補水等。
(2)面源污染:降水所攜帶的污染負荷·城鄉結合部地區分散式畜禽養殖廢水的污染等。
(3)內源污染:底泥污染·生物體污染·漂浮物·懸浮物·岸邊垃圾·未清理的水生植物·水華藻類等。
(4)其他污染:城鎮污水廠尾水超標·工業企業事故排放·秋季落葉等。
二、城市黑臭水體問題治理方法:
黑臭水體治理,模式比技術更重要。治理應該因地制宜,根據不同的水文水質特征、不同的治理目標、不同階段,綜合采用不同技術。
三、綜合治理法:
“七字法”統籌化綜合治理法,何為“七字法”統籌化綜合治理法”截、引、凈、減、調、養、測”。
截:切斷點源污染產生的污水;
引:將點源污染與面源污染產生的污水通過對應手段引入濕地或生態岸帶等功能體;
凈:通過濕地、生態岸帶、以及其他凈化功能體處理污染水體與降水,徑流;
減:將水體中的有機質成分降低,淤泥減量;
調:調入新水體補入水道、湖體等;
養:整治內源污染,通過微生物復合菌進行水體營養結構恢復,穩定或重建生態系統和食物鏈結構;
測:數據檢測與水體實時監測,應對突發狀況,保證水體治理的數據精準。
無論是從大氣沉降、還是直接排放的污水,以及水土流失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質,最終都匯聚到水體中進行積累與富集,從而導致水體水質惡劣變化。水體治理是一個立體治理,從避免有害物質在通過水體循環重新污染環境。
四、技術路線:
內容囊括:點源、面源、內源、其他污染綜合治理。
五、工作程序:
數據調研先行,也是方案的基礎,通過當地情況的數據把握準確,才能制定出有針對性的工作方案。